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院士作客华中师范大学第221期“博雅大讲堂”,在科学会堂一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拉索和银河深处的奥秘”专题讲座。副校长刘宏达出席报告会并为曹臻院士颁发“博雅大讲堂”主讲人聘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四百余人到场聆听报告,本期大讲堂由王新年教授主持。
副校长刘宏达为曹臻院士颁发“博雅大讲堂”主讲人聘书
王新年教授主持
曹臻院士做报告
曹臻首先用形象的比喻讲解了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的原理及其组成。当宇宙线进入大气层,会产生最多百亿粒的次级粒子,宛如下了一场粒子“阵雨”;而拉索就像一个全天候“集雨”装置,能大范围探测大气簇射后产生的次级粒子信息,并以此反推出“阵雨”的源头——超高能粒子的性质。曹臻表示,与世界同类装置相比,我国的拉索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随着观测时间的增加,拉索还可能探测到更高能量宇宙线的加速源,有望解决银河系宇宙线起源之谜。
随后,曹臻介绍了拉索的用途。在天文学上,拉索探测器超高的灵敏度,使研究者可以对宇宙进行更加细致的观测,这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以拉索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的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为例,详细讲解了拉索的观测用途。他指出,泡状结构中有多个能量超过1千万亿电子伏的光子,这表明其内部存在超级宇宙线加速器,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高能宇宙线粒子,并注入到星际空间。这是迄今为止人们能够观测证实的第一个兆级超级宇宙线加速源。
“广袤的宇宙包含了无穷的奥秘,我们永远都在探索奥秘的征途之上。”曹臻表示,虽然人类100多年前就发现了宇宙线的存在,但是迄今为止宇宙线的起源仍是一个谜团。他鼓励同学们永葆对未知的好奇,积极参与天文相关研究。
师生认真聆听报告
提问环节,同学们结合讲座内容踊跃发言互动,曹臻一一耐心解答。关于“建造拉索过程中是否遇到重大难题或挑战”的问题,曹臻表示答案是肯定的,“在建造过程中我国团队遇到了技术和执行上的双重挑战。在寒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如何经济地建造拉索一直困扰着我们。得益于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不懈努力,我们最终排除万难,成功建造拉索。”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在费时费力的情况下选择在高海拔地区建造拉索”,曹臻指出,“由于高能宇宙线进入大气层时非常容易被大气吸收,空气越稀薄的地方越适合建观测站,因此相对于低海拔站址,在高海拔地区更容易实现伽马射线的探测。随着全国性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机场、道路、数字光纤干线等迅速覆盖了不少高海拔区域,这为我们建设现代化伽马天文观测设施奠定了实实在在的基础。”他也表明,“考虑到建设、值守难度等因素,海拔也并非越高越好,选择合适的海拔高度才能有最好的观测效果,进而获得更多可分析的数据。”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现场师生表示,曹臻院士精彩幽默的讲解和天文学的独特魅力让听众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