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由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院主办、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承办的第230期“博雅大讲堂”在南湖综合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堂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武向平,作题为《理解宇宙》的专题报告。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副部长兼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左明章、党委副书记李娜、郑旭东教授、龙陶陶副教授、万子谦与周子荷老师出席活动。南湖校区200余名师生代表到场聆听。
活动伊始,左明章副部长致欢迎辞。他表示,武向平院士长期深耕宇宙学与射电天文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曾荣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

致辞结束后,左明章副部长为武向平院士颁发聘书。

在专题报告中,武向平院士从“时空视角下的宇宙探索”开篇,通过时空维度的对比,生动阐释了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他围绕“宇宙从哪里来、宇宙到哪里去、谁主宰宇宙的命运”三大核心问题,引导听众深入思考宇宙本源,并系统梳理了人类探索宇宙起源的认知历程。
武向平院士指出,宇宙大爆炸理论奠定了物质起源的研究基础,但观测星体质量与理论预期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矛盾揭示了宇宙更深层次的奥秘。现代观测数据显示,人类可见的发光物质仅占宇宙总物质的16%,其余84%为不发光的暗物质。暗物质的探测与验证,成为破解宇宙命运谜题的关键所在。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宇宙探索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踊跃提问。谈及当前物理学界对微观与宏观世界的认知,武向平院士表示,相关理论在层面虽已实现自洽,但实验验证仍面临挑战。这种“理论自洽与实验验证的暂时脱节”,恰恰体现了科学探索的本质特征——科学不以追求“绝对正确”为终点,而是通过持续验证、不断修正推动认知进步。

报告尾声,武向平院士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作结,既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敬畏,也彰显了科学探索的价值,引发了在场师生对科学精神的深刻共鸣。
本期“博雅大讲堂”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与会师生表示,将通过报告内容深入思考,积极投身科学探索实践。
撰稿人:杨博睿 陈采婷